查看原文
其他

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

刘瑜 民主与法制周刊
2024-09-06

编者按

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习近平法治思想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根本遵循,也是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科学指南。

高等学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阵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的重要力量。

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指出,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202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的通知。

2021年9月,由中央宣传部、中国法学会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出版。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强调“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相关必修、选修课程,与法治工作部门联合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实践相关课程,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课程模块,开展好面向全体学生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

截至2024年8月19日,《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已发行84.8万余册。全国共有630所法学院校和35所公安院校开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使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受到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欢迎,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取得显著成效。

三年来,广大法学院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阵地,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以下简称“人大法学院”)共同组建,是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成立的第一家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

>>图片依次为西南政法大学(视觉中国供图)、中国人民大学(高波/摄)、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视觉中国供图)、北京师范大学(高波/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楼(视觉中国供图)。
据人大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总编辑黄文艺介绍,近年来,人大法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将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法学教育改革创新紧密结合,摆在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首要位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新时代法学学科建设各方面,努力培育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

构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的法学教材体系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第二版)》《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 刘源制图
在人大法学院大教室里,一本本厚重的教科书正在同学们之间传递,这是本学期的新课本——《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2021年9月,由中央宣传部、中国法学会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正式出版使用。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翻阅着这本书,眉头从“紧锁”到“舒展”,仿佛心中的疑惑正被书中的文字逐个解答。拿到这本全国统一的全新教材,也意味着一门全新的课程正式开始了,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有了全面翔实的知识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之本,进教材是进课堂进头脑的前提条件。人大法学院把教材体系建设作为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的基础性工作。“自建设伊始,人大法学院就承担着中国法学学科建设的重任,并将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键,设立专门编译组、教材编写委员会等,多举措力抓法学教材建设。”人大法学院副院长张龑向记者介绍,人大法学院以德才兼备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切实提高教材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形成了涵盖本硕博学位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普法教育全覆盖的教材体系。
人大法学院积极参与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在“马工程”法学教材体系建设方面贡献突出。多位教师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的编写和统稿工作。《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框架严整,结构紧凑,深入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这对于系统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力求学出内心的‘信仰’,讲出真理的‘味道’,研出深刻的‘真知’具有重要意义。”张龑副院长介绍,“人大法学院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作为指定教材,统一采购,学生与任课教师人手一本。同时发挥人大法学院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优势,通过组织教材讲解、教学观摩及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提高任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
人大法学院通过教材建设,发挥其在全国法学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向纵深推进,针对“有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偏重于西方法学理论、缺乏鉴别批判”这个问题,人大法学院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为内容,严格教材编写、选用审核,全面启动各类法学教材的修订和编写工作;同时为了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法学教育的挑战,人大法学院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启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电子证据等新型教材建设,推进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创新,弘扬习近平法治思想,反映中国法治的建设成果。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对新时代的法学教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人大法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过深入调研与协商,启动“新时代中国法学系列教材”的编写计划,推进法学教材升级更新,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融入到教材中,构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的新型教材体系,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科化、学理化。
记者从人大法学院了解到,经前期研讨,结合实际情况,该套教材首批优先建设17种,均为中国法学基础主干学科教材或当前我国法学院校新开设课程的急需教材。主要有:中国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民法学、中国刑法学、中国涉外法治概论、数字法学概论、中国司法学、中国社会法学、中国纪检监察法学、中国环境法学、中国行政法学、海洋法概论、对外关系法概论、个人信息保护法教程、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数据法学、中国行政救济法。“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已经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研究意识。”张龑副院长说。

增强习近平法治思想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2024年8月13日,北京,“未来峰会”青年圆桌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外青年代表围绕联合国未来峰会五个议题进行分组发言和讨论。图为中外青年围绕议题相互讨论。 中新社记者 王紫儒/摄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开课的前几天,人大法学院的授课老师们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在课堂上让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入脑入心,通过充分交流,“团队教学”成为老师们授课的共识。该模式有助于“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从多角度诠释伟大思想的丰富内涵。
据了解,自2020年底,人大法学院即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课程改革,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等课程,2021年率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组建了由王利明教授、王轶教授为课程团队带头人,由黄文艺教授、冯玉军教授、张龑教授、王旭教授等为主要成员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团队,采用教学相长、团队教学的模式,以辩论课、社会实践课等方式,让学生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依法治国征程上作出人大法学院的独特贡献。
“我为什么要为对方的错误买单?如果像你方所说的,仅仅是因为我住在这里,就推测我可能是高空抛物的行为人,那是不是有一点有罪推定的嫌疑呢?请对方辩友解释一下。”这堂“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以“高空抛物该不该让整栋楼的人担责”为辩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同学们在积极辩论的同时,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高空抛物的话题与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有着怎样的关系?”
“高空抛物,其实落到每一个人头上,它不是一个苹果、一个花盆,而是一座大山。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定会成为我们法治实践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主讲老师的回答,让同学们的法治信仰在辩论中得到升华。“这堂课上完之后,我的心情依然很澎湃。”同学们朴素的表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的最好诠释,而他们通过辩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体验习近平法治思想如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在课堂中增强了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人大法学院还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在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体系的同时,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等法学核心课程和“新生研讨课”教学中,结合每门课程具体内容,从不同学科角度,深刻阐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历史渊源、内在逻辑、科学内涵和独特价值,通过教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产生头脑“风暴”,推动教学体系向知识体系、价值体系转化。
在一堂“双师”讨论课上,老师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法治道路的追问。“法院和法官的职能到底是什么?法官要不要去帮当事人寻找证据?”这样的课程,深受同学们欢迎,上课形式和内容与传统课堂上教师单方面备课、授课不同。在讨论课上,教师需要把握主线,但在考虑问题的角度上,很可能面临着学生的“挑战”。同学们的讨论有时已突破法律,上升到了价值观层面,而这样的课堂,正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人大法学院将实践案例引入课堂,在一问一答之间,增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张龑副院长介绍,人大法学院还发起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学专业虚拟教研室,特邀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指导相关建设工作,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法学院校相关负责人共同组建。
以虚拟教研室为载体实现不同地域、不同背景法学学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研究者全面了解各地法治实践,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良好生态。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共享教学大纲、教学视频、电子课件、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为优化专业培训方案提供坚实保证。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并入虚拟教研室中,与互联网法院、电子政务、线上调解机构等对接,让学生在线上开展法治实践锻炼。吸收全国法学院校的经验,形成先进的法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
牢固确立课程理念,在知识讲授中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践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带进课堂。相关教学活动开展以来,师生普遍感受到,在课堂上系统研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产生了显著作用。

让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培养法治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教学,还需要深入开展法律实践教学。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寄语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2024年7月盛夏,酷热难耐,却阻挡不了人大法学院“法治先锋”暑期实践团队的脚步,他们来到江西,在“寻根红色法治基因,弘扬社会法治精神”这一主题的指引下,走访法院、律所,深入了解基层治理,开展了座谈交流、调研学习、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他们来到山东,走进校园,针对青少年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遍访社区普法,打通基层法治的“最后一公里”,前往南麻战争纪念馆和万祥山红色记忆馆,汲取红色精神滋养法治意识。
“从市区到县乡,通过考察一线的法律问题和基层的工作模式,我更加深刻感悟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伟力,认识到法律的实践不止包含法律条文的理解和适用,还关涉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矛盾多元化解、每一个案件的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以及法律工作者自身的政治站位和信仰追求……”实践团成员刘美茹有着真切的感受。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蕴含着清晰的实践逻辑。自2015年至今,人大法学院鼓励学生在实地调研中洞察家乡法治现状、法治变化和法治成就,以见闻实录的形式写成调研报告,以亲身经历感悟法治,将“理论内化”与“实践外化”有机结合。
人大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洪荞介绍,“法治家乡行”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司法实务人员为指导、社会家庭为对象,形成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该项目将思政教育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通过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民生国情,教师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指导,通过全面系统的育人模式让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来自浙江的法律硕士生庄晓怡,选取了民主法治村——光明村为调研地点,探寻该地寓教于情、深入基层的法治宣传成果经验。“我感受到乡村基层法治文化的蓬勃与繁荣,被淳朴的民风深深吸引,也品尝到解决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的喜悦。”庄晓怡说。
2020级本科生赵亚松的调研主题是“大学生怎样成为农村法治建设的生力军。”他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得出结论:“将村委会中的法律顾问与大学生之间打通联系,综合发挥法律顾问的职业素养和村里大学生对村情的了解程度优势,是发挥大学生作为农村普法生力军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
课外实践教学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人大法学院构建了与法治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把实践中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带进校园。
2022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面向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及法律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检察实务课堂”开讲,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苗生明以“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强化司法理念引领提升监督办案效果”为题讲授了第一课。2023年1月,人大法学院五名学生获评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一批“优秀法律实习生”;3月,人大法学院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就共建长期、稳定、常态化的合作模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4年5月10日,人大法学院实习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公安局举行;7月23日,人大法学院与江苏新天伦律师事务所合作签约暨教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在新天伦律所举行;7月24日,人大法学院与京衡律师事务所合作签约暨教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在京衡律所举行。
在浙江玉环市高铭暄学术馆、在河南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在四川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浙江义乌涉外法治咨询服务中心……广泛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集专业教学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平台,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
此外,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人大法学院还积极承担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与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厦门仲裁委员会以及多家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创新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模式,共同推动法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获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人大法学院涉外法治“研、学、实践”体系逐渐搭建,板块架构越来越清晰。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人大法学院在法治人才培养、法学专业建设中,正积极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肩负起新时代法学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原题:“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列报道之一|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

文/本社记者 刘瑜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4年第32期
编辑:郭雨璇  张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民主与法制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